Category Archives: 家庭關係

再婚不再分

「執子之手,與子皆老。」是許多夫婦起初的心願,但當婚姻由於種種原因而出現困難時,越來越多的夫婦最終選擇了離婚收場。近年香港離婚率高升,造就了許多再婚的機會。然而,不論初婚或再婚,相信結婚者的心願始終不變,總希望與配偶白頭到老,一起走畢人生的旅程。

按香港統計處2016年的有關報告顯示,離婚的數目由1981年的2,062宗升至2015年的20,075宗。由於再婚的主要原因是喪偶或離婚,所以大幅上升的離婚數目也影響了相應的再婚數目。女性的再婚數字由1996年的3,487宗升至2015年的11,992宗;男性的再婚數字也由1996年的3,616宗升至2015年的13,463宗。因此,再婚或重組家庭已經成為社會的新現象,同時為夫婦和家庭關係引進了新的挑戰。

根據外國一些研究指出,多數人會認為已婚者比獨身和離婚者的壽命較長,而已婚者比單身、孤寡和同居者更快樂。難怪再婚者都對再婚關係抱著期望,想過愉快的婚姻生活。可惜,這並不是必然的。由於離婚者經歷了一段破碎的關係,帶著傷痛進入另一段關係,常會對新配偶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最終難以適應再婚生活。情況就像一個病人未得醫治或未休養好,他免強上班工作,結果他仍是生病,未能把工作做好。此外,再婚者大多認為自己已經體驗過婚姻,知道怎樣可以避免當中的麻煩事,所以決定在再婚的關係裡,盡可能避免衝突。例如,以前是以彼此指責的溝通模式相處,現在以討好對待對方。誰知這樣會把二人相處的問題(如習慣和個性的差異等)淡化而失去磨合的機會,結果關係也會出問題。

阿強和阿美(都是化名)即將再婚成為夫婦,他們來到輔導室接受婚前輔導。阿強為人誠實可靠,是一名會計員。他在以往的婚姻裡常被前妻輕看,認為他懦弱,沒男子氣概,並做事猶豫不決,沒有主見。二人常因小事衝突,前妻認為大家性格不合,提出離婚。阿強曾極力挽救,不惜討好和認錯,務求前妻回心轉意。不料越去遷就,對方就越覺得他懦弱,二人關係最終破裂。阿強在這段婚姻裡經歷了傷痛,自此,他深信唯有避免衝突,才能保障夫婦關係。而阿美則是一名護士,她為人單純和有愛心。她和青梅竹馬的表哥結婚,婚後移民外國,可是當面對著新的環境和挑戰,二人的關係開始產生變化,彼此埋怨和指責,阿美發覺在丈夫身上失去了安全感,認為對方不是值得終身托負的對象,最後與丈夫離婚,回流香港。阿強和阿美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二人很投契,阿強愛阿美善解人意,是個傾訴的對象。阿美則欣賞阿強的誠實穩重,認為他是個可靠的人。在輔導室裡,輔導員觀察到阿強處處遷就阿美,而阿美則十分依賴阿強,表面上二人是絕配,但似乎已經為將來長久的婚姻關係預示了危機 : 當二人婚後面對著每天各樣的生活挑戰時,阿美的長期依賴將造成阿強的壓力,而阿強的慣性遷就只會不斷強化阿美的依賴行為,結果夫婦在婚姻裡跳著非常艱難的舞步。然而,慶幸二人沒有自己的孩子,不然要處理繼父母與繼子女的關係,問題會變得更複雜。輔導員和他們探討了幾個重要的問題:

  1. 「導致前一段婚姻失敗的問題是甚麼?」
  2. 「在過往婚姻裡,對自己有甚麼認識,需負上甚麼責任?」
  3. 「你認為配偶對你有否不設實際的期望?是甚麼?」
  4. 「你希望現在的婚姻和之前的婚姻有甚麼不同的地方?」

阿美坦然承認她因為太依賴前夫為她解決移民及適應新生活的各樣問題,令對方感到受不了,結果二人因衝突而分開。她發現自己對阿強也抱著同樣的期望,希望阿強處處為她切想,照顧周到,讓她感覺到阿強的愛。她認為自己要為婚姻關係負責任,嘗試調整這不切實際的期望,並留意欣賞阿強其他愛她的表現: 例如愛的言語及優質陪伴時間等。另一方面,阿強也發現他盲目的遷就行為是導致前一段婚姻失敗的主要因素。他覺察到避免衝突只會把問題越積越大,並開始明白「衝突不等如問題,未解決的衝突才是問題。」的道理。他明白到要鞏固婚姻關係,坦誠地說出感受和提出建議,彼此在愛中探討問題解決的可能方案,接納問題未必可以立即得到解決,彼此尊重及欣賞才能令夫婦有力量在艱難中一起繼續前行。

因此,對再婚人士來說,以上都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幫助他們自我發現,檢討自己在婚姻關係的盲點,了解和承認自己的責任,以免重蹈覆轍。重新檢視彼此的期望,並且展望現在婚姻的可能性和新選擇。本著彼此尊重的精神,在婚姻裡不斷學習和調整溝通的模式,「再婚,不再分」便不難實現了。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303032016AN16B0100.pdf

夫婦.愛的團隊

夫婦是愛的團隊
相信令父母感到欣慰的事,莫過於看到子女和睦相處,互相扶持,同心孝順。有些家庭真的能做到,這多是來自父母有好榜樣,父母以身作則,教導子女如何彼此善待,家庭洋溢著互助互愛的氣氛。就算偶爾起了紛爭,因著感情有良好基礎,戰火很快便停熄。當大家冷靜下來,想一想,對彼此的觀點和需要更加了解,反而更加相愛。可惜,若夫婦平日已在婚姻中累積了不滿,雖則表面能保持和諧,相方努力在子女面前避免口角,但內心難免在暗湧中掙扎,夫婦在關係上的張力,會為家庭添上一片緊張的氣氛。這樣,夫婦成了子女的壞榜樣,二人未能真誠相愛,莫想子女可以從他們學會彼此和睦相處。

安全感的重要
夫婦可以是愛的團隊,以建立真正和諧相愛的家庭,這團隊最重要的元素是安全感。在安全信任的關係裡,夫婦自然可以向對方,坦誠地表露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互相了解,改善現況,計劃未來。有一對夫婦,為著子女的管教,來到輔導室求助,太太說到在教養上的艱難,悲從中來,哭成淚人,丈夫沈默地坐在一旁,太太突然停下來,收起淚水,指著丈夫說:「回去你一定取笑我。」丈夫回答:「我不會的。」太太說:「會,你必定會,你上次…。」

「怕」有礙心靈互通
以上述的夫婦為例,太太不敢在丈夫面前表露她脆弱的一面,害怕對方會取笑自己。同時丈夫看見太太極度傷心,竟然不敢作出反應。可以想像在這對夫婦之間失去了應有的安全感,大家都怕被拒絕、怕被否定、怕被批評、怕被縑棄……,總之就是「怕」。這個「怕」阻礙了他們在心靈上的互通,他們平日的對話只能停留在事務上,例如: 為孩子報甚麼課外活動?今天誰人可以接送子女?…等等。彼此的關係未能進深到愛和親密的層面,這個夫婦團隊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親密度,最終難於建立幸福快樂的家庭。

恩慈是妙法
對人對己有接納和包容,是淨化心靈和化解張力的妙法。若夫婦能啟動內在的恩慈心,接納和包容自己的不足,同時像器皿一樣,盛載對方的有限,夫婦團隊的安全感便能慢慢建立。父母以身作則,在子女面前自然地作出好父母愛的榜樣,這身教方式尤勝過千言萬語。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小孩子也會哀傷嗎

記得曾有一位家長驚訝地問道:「小孩子也會哀傷嗎?」會的,孩子雖小,也會哀傷。人類舆生俱來就有各種情感,當經歷失去時,便自然地感到某程度的哀傷。可惜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即使失去了心愛的竉物或親人,也不會哀傷。其實,當時家長自己在傷心,是無力覺察到幼童也在傷心的,更遑論去協助幼童疏導情绪。

在遊戲治療室內,一個6歲的男孩子一邊玩玩具,一邊向輔導員傾訴心事,他用沉重的語氣分享自己的外祖父最近因病入住了醫院,他也留意到外祖母的白頭髮增多了。他想起自己兩歲的時候,外祖母曾幫他照顧一隻小貓,那時小貓每晚都睡在他旁邊,彼此關係十分親密。想及至此,他畫了一幅圖畫,畫裡有一間屋,屋前有小花園,園内是空無一人,只得小貓站在大門前,大門和所有窗都是緊閉的。他向輔導員說,年前小貓因病逝世了,牠現在天堂裡……。另有一次,男孩遲來了,原來他在家裡觀看有關貓的資訊節目而不願出門。他記得以前家裡有個畫上了貓圖案的氣球,那時候,他也是一樣不想外出的,他形容自己對小貓是「不死心」的。

6歲幼童未能用言語直接表達內心的哀傷,不自覺地在遊戲的輕鬆氣氛下透露心底話,內容不乏如生老病死及對逝世寵物的懷念。輔導員用同理心承托著孩子,說出他對小貓的不捨之情,和他想和小貓一起的內心渴求。家長可以做些甚麼呢?若家長留意到幼童有不安的情緒,便需要協助他們疏導情緒。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處理方法不盡相同。以這個小男孩為例,父母送了一個小貓毛公仔給孩子,孩子興高采烈地抱著它,心靈得到安慰,哀傷情緒漸漸得到釋放。

哀傷和悲傷的意思一樣,《情緒字典》作者黃瑩瑩認為,悲傷包括了悲痛和傷心,它比難過更深層次、更痛苦和更持久。悲傷與失去有關,例如失去關係、親人離世、友情不再、失去理想……等,所帶來的悲傷心情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愛錫子女的父母都不要掉以輕心,須知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會有傷心、難過及悲痛的情感,只是他們未懂用言語清楚地表達出來而已。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親親自閉兒

父母是訓練自閉兒的最佳導師,他們以愛建立安全信任的親子關係,若能學會一些訓練方法,必能在生活裡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我最近帶領了一個自閉兒的訓練工作坊,體驗了親子互動的效果。

自閉兒在社交、語言和行為等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由於父母每天都和自己的自閉兒相處,他們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明白用甚麼方式會令孩子更有效地學習。在工作坊的一次課後檢討裡,我謙卑地聽取意見,自閉兒的父母建議用實物代替圖片和把行直線改為走彎路等。我發現他們的坦誠分享對課程幫助很大,當我按孩子實際的能力把活動稍作調整後,他們和孩子都增加了成功感,不但促進了親子關係,更有助孩子的學習。

對著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家長有時急於要令他順服,就說出了威嚇的話,家長不以為焉,認為這是最快和最直接的方法。 然而,我發現一個常被言語威嚇的孩子在自由玩耍的時候,屢次拿著玩具車互撞,這或多或少反映了在現實中的親子矛盾。自閉兒未能用言語充分表達內心的感受,故此在生活裡受到的壓力和挑戰,只能借助玩具來宣洩。其實,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這可以是家長幫助他們學習的良機,家長可試用情緒字辭幫孩子說出其內心感受以作安慰。孩子在當下經驗著情緒,又聽到相關的情緒字辭,且得著父母的安慰,豈不會提升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覺察嗎?

一位自閉兒母親道出了多年來的辛酸,丈夫和家人都放棄了孩子,對他不聞不問,認為他沒有希望了,唯獨她不放棄,多年來竭盡全力照顧和教導孩子。在有限的社會支援下,她自創了一個好方法,就是每帶孩子到一個地方都用手機拍下過程,回家和他一起檢視並向他講解過程,結果孩子在6歲時終於開口講話了,一家人高興不已,爸爸對他刮目相看,開始關注孩子了。真的不要輕看孩子的潛能,這孩子在今次工作坊裡學會的竟立即用在生活情景中。在一次參與活動後,孩子和媽媽搭巴士回家,在巴士上,他不小心踢到身旁的伯伯,竟主動向他道歉 :「對唔住!」,並把手上的活動單張送給對方說 :「交比你。」這些對話都是在社交訓練裡學到的,他能類化到現實生活裡,並適當地運用出來。

父母愛錫子女,因為他們是自己的骨肉,這是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這份溫馨的親子關係對自閉兒來說,好像肥沃的土壤,培育他們成為一棵棵可愛的幼苗。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遊戲見親情

「與孩子相親相愛,共享天倫之樂」是普天下為人父母的理想。然而,按著孩子健康的身心發展,孩子有時會同父母保持距離,甚至築起圍牆,自我保護,不自覺的想獨立自主。有些父母會誤以為孩子「不聽話」,採取嚴厲或放縱的管教方式,希望藉此與孩子拉近距離。可惜當父母在孩子後面追,孩子卻不斷往前跑,形成了兩代的追逐關係。

其實胎兒在母腹裡,已經開始同父母有緊密的連結。懷孕的母親對胎兒的舉動特別敏銳,喜悅的同丈夫分享胎兒的一動一靜,丈夫會好奇的用手摸妻子日漸漲大的肚皮,甚至把耳朵貼近,聽胎兒的心跳聲。父母與子女的親密關係,始於懷孕期。

嬰孩出生為父母帶來了驚喜。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為嬰孩費盡心思,呵護備至。他們會留意到嬰孩的成長,並與人開心分享:「看,他長得多像我。」、「他打開了眼睛…對著我笑。」、「他用手抓緊我的指頭。」、「他用腳掌大力撐著我的大腿。」此時,兩代關係仍是緊密相連的。

那麼,父母和孩子何時變得有距離呢?當孩子在地上爬行,四處探索,或者主動放開父母的手,要自主的走動,並做自己喜歡的事時,便開始明顯的製造出距離。又當孩子漸長,聽懂父母責備的說話,而感覺羞恥和罪疚時,心裡不想受管束,便刻意和父母產生距離,以增加一點安全感。孩子入學讀書,在功課上常與父母起衝突,孩子看到父母生氣,感覺不被明白,又不懂表達自己,唯有自我防衛,與父母在情感上保持距離。

在兒童遊戲輔導室裡,孩子與人疏離的心態在遊戲中表露無遺。一位8歲的女孩築起私人的「秘密機地」,她躲到角落裡,用自己的身軀遮住手上的BB公仔,她想用工具為BB檢查身體,但怕做得不好而遭受批評。她對輔導員說:「這是我的秘密機地,你不要看著我…。」原來其母總是挑剔她的錯處,她習慣在家裡築起「秘密機地」,以策安全。另一位7歲的男孩竟向輔導員透露了心事,並說:「這是我爸爸不知道的,我沒有告訴他。」

雖然孩子都同父母有某程度的隔膜,但遊戲卻可拉近彼此的距離。一位11歲的女孩近年因喪母,與爸相依為命,爸在管教上較嚴厲,她則表現沈靜。爸很想明白她多一點,於是前來遊戲室一起玩耍,增進溝通。在擲飛標的過程裡,每當爸擲近紅心時,女兒都用求助的眼神偷偷望向輔導員,心在說:「怎麼辦?他擲得比我好,我感覺有壓力。」她似乎在爸面前未有足夠安全感去表達感受,寧願選擇沈默,任由焦慮藏在心裡。爸耐心的向她分享擲飛標應有的姿勢,沒想到她竟放下防衛,跟著爸的指引,一擊即中了紅心。她的焦慮釋放了,越來越開心和輕鬆。接著是用顏色配對圖片的遊戲。今次孩子教爸爸玩,爸發現自己對色彩的反應不足,很快在孩子面前認輸了。相信這是他們調換角色的新體驗,有助孩子在父女關係中,建立自信和成功感。最後亦是最剌激緊張的部分,是二人合作用紙咭建高廈。過程中,二人互相提點,互相支援,親情盡露。有一刻,爸不小心把高廈弄倒了,女兒默默的為爸效勞,把高廈恢復原狀,待爸繼續砌。這一刻可算是最溫馨的,爸發現女兒一直埋在心底的愛!

遊戲可使兩代放下防衛,拉近距離,表露原初的親情。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憑著愛,走進孩子的世界

有些父母會問﹕「為何孩子不自律?」「為何孩子不願吃飯?」「為何孩子發脾氣?」「為何……?」父母總喜歡對準問題去探究原因,希望最終能為孩子解難,讓孩子健康成長。其實,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裡,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可是問題似乎是層出不窮,當一個問題解決了,下一個問題又會出現,甚至幾個問題一起浮現,令父母擔心不已。

然而,有些父母會追問﹕「孩子的世界是怎樣的?我如何能走進去了解他/她們?」要進入孩子的世界可以從關係開始。近年來,親子關係是個熱門話題,常被家長、社福界和教育界掛在嘴邊;坊間機構紛紛舉辦親子活動,令到親子意識愈來愈受父母關注。有些父母會在假日陪孩子踩單車,一家人做孩子喜歡的事情;有些父母會相約孩子一起散步,和孩子邊走邊談;有些父母卻未得其法,與孩子的關係困難重重。無論如何,大多數人都認為若要走進孩子的世界,親子關係是第一步。在安全的關係裡,孩子信任父母,自然願意打開心門,讓父母進入,一起分享心事。

在親子關係上,家長可能會遇到障礙。以下的故事(人物用了化名)或許顯示了兩代的矛盾關係。偉雄和美玲結婚7年,有個4歲大的兒子朗朗。夫婦一直都為兒子煩惱,因為朗朗3歲開始就常發脾氣,對人不瞅不睬,憤怒時會用手打父母,是家中的小霸王,非常難管教。回看朗朗的成長過程,原來他自小就在外婆家裡住,父母因為工作忙,平日無暇照顧他,所以周日才到外婆家探望朗朗。那時,雖然已發覺朗朗常悶悶不樂,但父母卻不以為然。直至朗朗3歲時,外婆漸多病痛,美玲決心辭去工作,接朗朗回家專心照顧。豈料朗朗表現情緒化,無論父母用甚麼方法去關心,朗朗都不受安慰。學校把這個家庭轉介給社工協助。

在輔導室裡,美玲憶述自己成長於重男輕女的家庭,童年時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成為母親後即使心裡很疼愛兒子,卻很難向他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當她和孩子相處時,遇到孩子發脾氣,她便感到氣餒和難受,「打罵或疏離的方式都試過,但孩子始終沒有改變。」在輔導過程裡,美玲嘗試接觸和處理童年的傷痛,把這傷痛包紥和醫治後,美玲得到釋放,內心有更多力量和空間去接納和包容孩子,發揮其母愛之餘,又懂得控制自己情緒。她先了解孩子的需要,然後循循善誘,給孩子合理的要求和指引,讓孩子有規矩可守,不再做家中的「小霸王」。美玲說﹕「現在當朗朗發脾氣,我會先冷靜自己,不讓這小霸王操控我,經過一輪拉鋸戰,他最後都肯順服,結果我能取回媽媽應有的權威,給他合宜的管教。」此外,偉雄在親子關係上,也感到吃力。他自小就在契媽家中寄養,12歲才和親生父母一起住,所以和父母關係很疏離,不懂如何與他們親近。偉雄說﹕「我坐在一旁看著朗朗玩,心裡面已感覺滿足。即使有時我和他一起玩,不知何解…我會缺欠耐性,很快便把他交回太太照顧。」他對朗朗是若即若離的,雖然心裡很愛錫他,但卻難於開口去表達,更遑論去擁抱孩子。他一直把父愛藏在心底,以致朗朗沒法接收得到,二人之間欠缺了一份親密感。在輔導遊戲室裡,偉雄嘗試放開懷抱,好像自己也回到了童年,和朗朗一起玩,一起笑;又開始有眼神和身體接觸,偉雄真真正正進入了他孩子的世界,分享一起玩耍的樂趣,又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愛。

在這故事裡面的父母,帶著本身成長的傷痛,進入婚姻,在教養孩子上遇到了障礙,就像兩代之間隔了一道無形的圍牆。然而,父母始終愛錫自己的兒女,這份愛正正能幫助父母跨越障礙,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需要,給孩子關愛和尊重,在成長路上與他們同行。

走筆至此,想起耶穌基督在2千年前,也憑著愛,親身走進了祂兒女的世界。《聖經》裡面記載了許多主耶穌生平的事跡,都反映了耶穌如何體恤祂兒女的需要和幫助他們。「就是瞎的可以看見,瘸的可以走路,患痲風的得到潔淨,聾的可以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聽。〈太11﹕5〉主耶穌不只行神蹟,祂也有人性的一面,祂與受苦的人同悲,祂同理那些在患難中的人,「耶穌哭了。」〈約11﹕35〉祂愛兒女的心,驅使祂到世間來。同樣,我們愛兒女的心,也能叫我們排除萬難,放下自己童年的傷痛,走進孩子的世界去愛他們。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我有用/可愛嗎?

有些人在影相時,喜歡豎起大拇指或用V字手勢,無疑這是個得勝的姿態; 也有些人喜歡賣萌,擺出一副可愛的樣子。加拿大攝影治療師Judy Weiser認為人在鏡頭前擺甫士,是要展示一個面向世界的自我。根據這個概念,相信被攝者都想向世界呈現自己內在的某個部分,而最常見的包括了「能力」和「可愛」這兩部分。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在其文章<挑戰人性複雜深刻的難題>裡,認為「我有用嗎?」和「我可愛嗎?」都是人一輩子要尋找答案的兩個難題。

孩子在心底裡也會常常問父母這兩個問題,例如孩子會拿著剛完成的畫作,興高采烈地問:「媽媽,你看我的畫,我畫得好嗎?」這時,孩子其實想得到母親的認同、肯定和讚賞,心底裡希望確定自己的能力,為「我有用嗎?」尋求正向的答案。又例如孩子知道爸爸會帶弟弟去公園玩,他或許會緊張地走到父親跟前,問:「爸爸,我也想去,你會帶我一起去嗎?」這時,孩子想得到父親對弟弟同等的愛錫,希望自己受歡迎和被關注,彷彿為「我可愛嗎?」尋找肯定的答案。

若父母明白孩子內心的需要,自然懂得以溫柔的回應滿足孩子。相信上述的媽媽不會急於在畫面裡找錯處,以幫助孩子畫到一幅更好的畫作,因為這絕不是孩子的來意,反而會給予孩子適切的肯定;而以上例子的爸爸也不會惡言相向,借機教訓孩子一頓,因這樣做會傷害孩子的心,令他覺得自己不可愛,反而會傾聽孩子的訴求,並給予同理和接納。

六歲以下的幼童,多過著由父母主導的生活,他們不懂自我肯定,或像學齡兒童有老師同學的群體認同,所以幼童尤其需要父母在「能力」和「可愛」這兩方面的認同。可惜有些父母喜歡向孩子說反話,企圖用激將法幫助孩子成長,或和孩子開玩笑,以取笑和嘲弄的方式和孩子嘻戲,沒想到幼童的心很純真,會照單全收父母的話,以此建立了過低的自我的形象。因此,愛錫孩子的父母都要憑愛心向孩子說實話,為孩子打造美好的心理根基。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夫婦同心由溝通開始

「夫婦同心,其利斷金」。在家庭生活裡,夫婦常遭受考驗。若二人能彼此扶持,一起面對艱難,便能增進兩方的了解,感情變得更堅固。然而,要勝過考驗也不容易,當面對困難時,有些夫婦會互相指罵,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有些配偶習慣獨力承擔,但同時埋怨對方坐視不理;更有些夫婦會退縮,說性格不合而分手。夫婦如何同心抗逆呢?

有一對夫婦,太太是家庭主婦,除了照顧年幼子女,還把家居打理得窗明几淨,想藉此給丈夫一個舒適的家。丈夫是個商人,常往來中港兩地,為支持家計不惜竭力工作。每晚太太向丈夫訴說湊孩子的苦況,希望得到安慰,而丈夫卻想太太放下家務,陪伴左右,藉此得到關心。每當太太訴苦時,丈夫總是很快給予解決方法,以為可以幫助太太,但太太因未得到所渴望的安慰,唯有不斷訴苦,料想不到,這令丈夫很厭煩,兩人談話每次都不歡而散。為減少衝突,丈夫用了逃避的策略,他躲進房間,面對電子產品。對丈夫來說,這無疑可安靜獨處,但就把自己放在一個既孤單又不被關心的境地,相信這絕不是他的原意。

在輔導室裡,這對夫婦終於可以坦誠地對話,丈夫學習同理太太的苦況,而不急於給予意見;太太得到同理和安慰,減輕了焦慮,有能力盛載丈夫,聽聽他的心聲。她驚訝地發現對方的工作如此艱難,而自己卻一直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她誤以為自己不懂做生意,就不用過問丈夫的工作,但原來丈夫一直渴望得到她的支持和關心。此刻她才恍然大悟,明白丈夫真正的需要,關心丈夫比努力打掃家居更實際和重要。

要同心抗逆,夫婦的真誠溝通是很重要的,對話方式可以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每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當一方發言時,另一方可用開放的心來聆聽,不批評,不急於給予意見,在適當時候,可回應對方的感受,以示關心。這溝通不必分對錯或輸贏,只要用接納和恩慈的態度,便會帶出互惠的效果。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言25﹕11〉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吃奶?!

我們對一些事都很容易帶著辨識的眼光去看。像吃奶、用尿片、啜手指等,成年人會從一個成長的評審角度來看。成人會想:「孩子這麼大了還要吃奶,孩子為什麼這樣不成熟呢?」。孩子究竟是成熟亦或不成熟? 對於這問題,成人很少從孩子需要的角度去看。甚至是成年人看見問題,立刻就會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去做一些事去矯正。解決問題是成年人經常採取的角度,只是容易忘記了孩子的角度。小孩子成長是一個過程,而在過程中,心急的成年人會過早下了判斷,或是制止,或是催逼,而忽略了孩子的問題是一個訊息,要告訴你他的需要及他的狀況。

遊戲治療是透過遊戲讓孩子在没有壓力下,很自然的透露他的需要,他的想法,從而有機會調整孩子所承受的壓力。

小孩子與成年人的表達有些分別,特別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的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未成熟,他可以表達的可能主要是主觀感受,而透過遊戲的空間,他們的表達是比較全面和安全的,我們透過遊戲參與在他們的世界,加入我們的真誠和接納態度,可以間接幫助他們疏導淤塞的感情,表現困惑的情緒與及恐懼等。

遊戲所應用的工具是可以豐儉由人,只要加點創意,任何東西都可以立時應用。

在遊戲室裡,輔導員會放置不同的玩具,無論孩子的年齡多大(通常在3歲至12歲內),都歡迎他們拿來玩。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表現漠不關心;有些表現希奇,向輔導員問個究竟;不過在輔導員的鼓勵下,他們都會拿起來玩。

例如一個5歲大的孩子看見枱面上的奶樽會問:「這是甚麼?」

輔導員:「這是為你預備的奶,如果你喜歡,你可以飲用。」

孩子:「不,鄰居會取笑我的。」

輔導員:「這裡沒有鄰居,沒有人會取笑你的,我也不會取笑你,如果你想飲,可以隨便飲。」

有些孩子會拿來餵BB公仔,然後又假裝自己在飲。

這情境製造談話的資料。無論他餵BB公仔飲奶,或是自己在裝著飲奶,輔導員都可以因應情境和他打開話題。

因應個別孩子的需要,偶爾家長會來到遊戲室陪伴孩子,當他們發現孩子用奶樽,都感到希奇,他們甚至認為這是倒退的行為,是負面的,是脆弱的,擔心阻礙了孩子正常的成長。可是,家長沒有想到孩子內心的需要,甚至忽略了被滋養的重要性。

說到「滋養」,我想起一位移民外國多年的朋友,他常請我從香港帶一些光酥餅給他。我禁不住問:「光酥餅味道只是一般,香港有許多比它更美味的,為何要吃光酥餅?」原來朋友兒時,祖母常給他光酥餅吃,現在食此餅是重溫昔日被祖母疼愛的感覺,重溫當日被滋養,重新得力的效果。 同樣,孩子也需要被滋養,從而得力,以面對來自每天生活和學業的挑戰。

當成人放下了辨識的眼光,不再用評審的角度看孩子,而是用孩子的需要角度了解他們,細心去感應孩子透過各種方式向成人傳遞的訊息,就不難發現孩子的狀況,並且能適時適度地給予滋養。這樣,就如同在栽種幼苗的泥土上澆灌一樣了。

小錦囊:
1. 孩子留戀用奶樽的日子,只是希望被滋養的表達,家長的一個擁抱,一句關懷話,一段優質的陪伴時間等,也可成為孩子的支持。
2. 樹上的果子有早熟和遲熟之分,同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父母可以按著孩子的成長步伐扶助他。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4月18日

孩子,你能講嗎?

威威(化名)吃晚飯時,表現有情緒,他邊吃飯邊用力踢枱腳。爸爸開聲喝止他,可是威威沒有理會,反而越踢越起勁,似乎在發洩憤怒。經過屢次勸阻無效後,爸爸開始動怒了。

爸爸: (嚴厲地)你做咩喺度踢?你發生咗咩事?你講啦!
威威: ………(心中害怕,稍稍停下來,沒有作聲,低著頭,不敢望爸爸。)
爸爸: 你講啦!做咩唔講呀?……你講呀!
威威: 嗚…嗚…。 (情緒爆發,放聲大哭。)
媽媽: (緊張地)你唔好喊先,爸爸問你咩事呀,講比爸爸聽啦!
威威: 嗚…嗚…。

類似的情境,在許多家庭都發生過。父母的心願是希望孩子能說出行為背後的因由,他們渴望知道孩子在想甚麼,好去幫助他解困,卻沒想到幼兒的言語發展未有能力表達需要和感受;或一般孩子在情緒泛濫時,更不能理性地作出回應。結果,引致不必要的衝突,令親子關係受損。

若說成人每日要面對各樣的挑戰,其壓力的擔子越中來越重,令人透不過氣來;孩子的世界亦同樣充滿挑戰,例如不小心打翻了水杯、遺失了心愛的東西、被同學欺負或取笑等。這些在成人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小小心靈裡都會造成震撼的經驗,並累積成負面的情緒。再加上日常的功課和各樣課餘的學習,孩子壓力的擔子和成人一樣變得越來越重。若孩子的言語發展未成熟,或不習慣用言語表達,負面情緒便會積壓心中,表現焦慮不安或悶悶不樂,並反映在行為上。因此,鼓勵父母可以選擇讓孩子無拘無束地玩,透過適當的玩樂,孩子可以抒發情緒和減輕焦慮。若發現效果仍未如理想,父母可以帶孩子到輔導室,請專業遊戲治療師以遊戲方式,幫助孩子化解負面情緒。

對於約3-11歲的孩子來說,兒童為本的遊戲治療是個很好的選擇。基於Virginia Axline(1947)女士所創立的「非主導式遊戲治療法」,Garry Landreth(1991)博士後來延續發展出「兒童為本遊戲治療法」。輔導室內擺放了各種能讓孩子抒發情懷和自我探索的玩具及設施,輔導員給予孩子恰當的自由,讓孩子可以在玩的過程中做主導。輔導員又用接納、包容、關懷、溫暖的態度,與孩子建立安全和信任的關係。孩子感覺被愛和尊重,心情自然輕鬆,便可以無拘無束地玩。孩子天生就愛玩,透過遊戲和輔導員的適切回應,孩子可以化解心中壓力、培養正向情緒、發揮潛能、確認自己的能力、提升自信和增加自制力等,在整體上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以下的例子可以更清楚具體地說明。

威威今年5歲,爸爸是電子工程師,媽媽是會計員。爸媽都很愛錫他,平時注意他的起居飲食,照顧周到,又重視他的學業,補習和課餘活動都不缺。最近爸媽發現威威表現無自信、依賴,沈默、情緒化和常常發脾氣。爸媽決定帶他接受遊戲治療。在遊戲輔導室裡,威威看著各樣的玩具,表現開心、好奇和興奮。輔導員態度親切友善、接納和包容,威威感覺彼此關係是安全的,他玩得很投入,特別喜歡玩扮警察槍戰、超人打怪獸和打籃球等遊戲,他常有意無意地向輔導員展示他的能力。每當成功,他都回望輔導員,想要得到確認和肯定,輔導員也很配合,常給他肯定的回應。起初,當威威在遊戲中遇到困難時,他很快便會放棄,後來他漸漸有信心,嘗試想方法抗逆。例如,有一次,玩具飛機在威威假想的世界裡發生了意外,被籃球架的繩子卡住,動彈不得。威威出動了消防車、救護車、警車和拯救部隊前來救援。在過程中,所有車輛都遇到意外,情況真的困難重重。可是,威威沒有放棄,結果他請來了小飛象,用象鼻解開繩索,飛機最後得以安全著陸。從這例子,我們可以看見遊戲能幫助威威建立自信和培養解難能力。

另外一次,威威因在學校受了同學的欺負,心中憤怒,來到輔導室所玩遊戲,都是關乎暴力的: 在遊戲的假想世界裡,超人互相殘殺,怪獸圍打超人,超人重傷,甚至兩者打作一團,兩敗俱傷;他又猛力打不倒翁,嘗試用手銬鎖它,企圖要制服它…。原來威威藉著遊戲的情節抒發內心的憤怒。最後,當遊戲結束時,威威竟邀請輔導員用玩具樂器和他合奏。輔導員洞悉他的心意,體會他的情緒漸漸平伏,他經過一連串的激烈遊戲後,內心的怒氣已得釋放。輔導員觀察到他開始有意與人在心靈上連接,就本著兒童為本的精神,在威威的指導下,用他喜歡的方式和他合奏。這一次的遊戲過程明顯帶出了情緒上的治療。在之後的幾次治療裡,威威所玩的遊戲,不單暴力內容減少,還出現了建設性的項目,如建造農場,把各種禽畜按其特性安放其中;又為客人煮豐富的晚餐等。

我們發現「玩」有助孩子化解在生活中積壓的負面情緒,因而重新得力,面對接續而來的生活挑戰。至於威威透過遊戲獲得的其他進步,在此未能盡錄,但肯定爸媽帶他來輔導室玩是明智的選擇。幼兒未能透過言語完整地表達心中情,但可以透過「玩」,讓爸媽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以上的例子,輔導員讓父母知道威威透過遊戲所表現的感受和需要,學習用孩子明白的方式去愛錫和管教他們,這樣不但可減少不必要的衝突,更能增進親子關係。孩子能健康地成長,這豈不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嗎?

詹玉冰
個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同心輔導室

「家庭‧家情」在《明報》教得樂HappyPaMa刊登,本期為2017年1月17日